来源 律法果
0

诈骗不知情的帮助犯怎么判决

2025-11-01 19:02:39
0 浏览
推荐律师
王虹建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北京隆安(太原)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诈骗不知情的帮助者通常不构成犯罪,不会被判决。因为构成帮助犯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帮助的故意,若确实不知情,则缺乏主观故意这一犯罪构成要件。

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需要同时具备主客观要件。对于诈骗罪的帮助犯而言,主观方面必须是明知他人实施诈骗行为,并且具有帮助其完成诈骗犯罪的故意。如果行为人对于他人的诈骗行为完全不知情,只是在客观上实施了某些行为,而这些行为在客观上对诈骗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这种情况下不能将其认定为诈骗的帮助犯。

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看,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帮助犯则是在他人实施诈骗犯罪过程中,为其提供协助、创造条件等。而不知情的帮助者,由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促成诈骗犯罪的发生,也就不存在与诈骗行为人共同的犯罪故意。

例如,在一个诈骗案件中,甲是诈骗分子,乙是不知情的帮助者。甲让乙帮忙传递一个文件,乙并不知道文件内容与诈骗有关,只是出于朋友帮忙的心态去做了。在这种情况下,乙虽然在客观上实施了传递文件这一行为,对甲的诈骗活动可能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由于乙主观上并不知情,缺乏犯罪故意,所以乙不构成诈骗的帮助犯。

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会通过各种证据来查明行为人是否知情。这些证据可能包括行为人的供述、证人证言、相关的书证、视听资料等。只有在有充分证据证明行为人明知他人实施诈骗行为而提供帮助时,才会将其认定为帮助犯,并根据其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结合具体的诈骗数额、情节等因素,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判决。而对于确实不知情的帮助者,司法机关会依法作出不构成犯罪的认定,不会对其进行刑事处罚。

诈骗不知情的帮助犯怎么判决(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遇到法律疑问?
专业律师作答,预计3分钟获得回答
立即咨询
24小时免费咨询
问题答疑
最近已为348人解答法律疑问
手机提问 扫码提问更快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