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律法果 法律知识劳动纠纷正文

实习期签了合同想离职怎么办

2025-11-24 22:59:24  分类:劳动纠纷  浏览:0
来源 律法果
0
郑泽敏律师头像 推荐律师
郑泽敏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山东中颐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当在实习期签了合同后想离职,一般需提前一定时间告知用人单位。通常试用期内需提前三天通知,转正后可能需提前三十天。离职时要做好工作交接等事宜,以保障自身和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注意合同中关于离职的具体约定,按规定操作避免违约。还要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在实习期离职的一些特殊情况。

一、实习期签了合同想离职怎么办

当在实习期签了合同后想离职,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是法律赋予劳动者在实习期的离职权利。

1、查看合同约定

仔细查看所签订的合同中关于离职的具体条款,有些合同可能会有特殊的约定,比如离职需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者提前更长时间通知等。如果合同约定与法律规定不冲突,那么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2、提交离职申请

以书面形式向用人单位提交离职申请,在申请中明确表达自己的离职意愿和预计离职时间。离职申请要妥善保存,最好通过邮寄等方式保留送达证据。

3、做好工作交接

在离职前,要与同事和上级进行充分沟通,将自己手头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交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有助于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

4、办理离职手续

按照用人单位的规定办理离职手续,包括交还工作证件、办公用品等。同时,要求用人单位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这对于后续的求职等可能会有帮助。

实习期签了合同想离职怎么办(0)

二、实习期签合同后离职的法律后果

实习期签合同后离职,一般情况下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不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

1、正常离职情况

如果劳动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并完成工作交接等手续,那么属于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实际工作的天数支付工资,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

2、违约离职情况

如果劳动者未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擅自离职,可能会构成违约。用人单位可能会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比如赔偿因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损失的范围可能包括招聘新员工的费用、因工作交接不及时导致的业务损失等。

3、影响个人信用

虽然实习期离职一般不会直接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但如果因离职问题与用人单位产生纠纷,且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个人在行业内的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实习期签合同离职后工资结算问题

实习期签合同离职后,工资结算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工资结算时间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性付清劳动者工资。所以,在离职时,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当场结算工资。

2、工资计算方式

工资应当按照劳动者实际工作的天数进行计算。一般来说,月工资除以月计薪天数(21.75天)得出日工资,再乘以实际工作天数。如果存在加班等情况,还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

3、工资支付方式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现金、银行转账等方式支付工资。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方便的支付方式,并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工资清单,以便核对工资的构成和金额。

在实习期签了合同想离职时,要遵循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妥善处理离职事宜,包括查看合同、提交申请、做好交接、办理手续等。同时,要关注离职的法律后果和工资结算问题。如果在离职过程中遇到任何法律问题,比如用人单位克扣工资、要求不合理赔偿等,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咨询解答法律问题。

进一步了解:
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专题

精选问答

取保候审期间被拘留会怎么样
取保候审期间被拘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违反了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变更为逮捕,继续羁押在看守所,并且之前缴纳的保证金可能会被没收。在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目的是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由生活和工作,同时确保其遵守相关
汽车担保人有什么风险
汽车担保人的风险主要包括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个人信用受损、可能面临财产损失等。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汽车贷款时,担保人要承担偿还责任。在一般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会先向借款人追讨欠款。如果借款人确实没有能力偿还,银行才会要求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而在连带责任担保中,银行有权直
断绝母子关系怎么办理手续
在我国,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无法通过法律程序办理断绝手续;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如养母子关系,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解除。首先需要明确,母子关系分为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和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自然血亲是基于生育事实而产生的亲属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生物学上的联系,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
借款没约定利息能否要求支付利息
借款没约定利息,一般不能要求支付利息。但存在特殊情况,自然人之间借款没有约定利息或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非自然人之间借款没有约定利息或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合同内容、当地或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