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等相关规定,根据销售金额不同分档量刑。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刑法中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来进行惩处。该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1、第一档量刑情形
当销售金额处于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这个区间时,考虑到其危害程度相对较低,所以量刑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还会有罚金的处罚,罚金范围在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这是为了对这种相对较轻的制假售假行为进行经济制裁和一定程度的刑事处罚。
2、第二档量刑情形
若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随着销售金额的增加,说明其社会危害性有所增大,所以提高了量刑的幅度,以起到更有力的惩戒作用。
3、第三档量刑情形
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此时制假售假行为的危害进一步扩大,对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了更严重的损害,因此量刑也进一步加重。
4、第四档量刑情形
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种情况下,制假售假行为极其严重,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会给予非常严厉的刑事处罚。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中有明确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销售金额标准
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就达到了立案标准。销售金额反映了制假售假行为的规模和危害程度,当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时,说明其对市场和消费者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通过刑事手段进行干预。
2、尚未销售但货值金额标准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也会被立案追诉。即使产品还没有销售出去,但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说明其潜在的危害较大,如果不及时制止,一旦流入市场,将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3、销售金额与未销售货值金额的累计计算
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达到十五万元以上的,同样要立案追诉。这种累计计算的方式,全面考虑了制假售假行为的整体情况,避免犯罪分子通过拆分销售等方式逃避法律制裁。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除了要承担刑事责任外,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1、人身损害赔偿
如果消费者因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而遭受人身伤害,销售者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例如,消费者购买到假冒的药品,服用后导致身体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伤残,销售者就需要按照上述规定进行赔偿。
2、财产损害赔偿
对于消费者因购买假冒伪劣产品而遭受的财产损失,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比如消费者购买到假冒的电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导致家中其他物品损坏,销售者需要对这些损坏的物品进行赔偿。
3、惩罚性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如果销售者明知是假冒伪劣产品仍然销售,就可能会面临惩罚性赔偿。
综上所述,刑法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处有明确的规定,同时还有相关的立案标准以及民事赔偿责任。对于涉及假冒伪劣产品的其他问题,比如如何认定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产品涉及多个罪名时如何处理等,如果你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你解答法律问题。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