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判缓刑的几率大小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依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若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且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判缓刑几率较大;反之则较小。
经济犯罪是指在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行政法规,直接危害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的犯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在司法实践中,若经济犯罪的被告人存在以下情形,判缓刑的几率相对较大。一是犯罪金额较小,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例如一些涉及小额的合同诈骗案件,诈骗金额刚达到立案标准,且在案发后积极退还赃款,这种情况下就可能符合“犯罪情节较轻”的条件。二是具有明显的悔罪表现,如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退赃退赔等。自首和坦白属于法定的从轻、减轻处罚情节,而积极退赃退赔不仅可以弥补被害人的损失,也能体现被告人的悔罪态度。三是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比如被告人平时表现良好,此次犯罪是因一时疏忽或受他人诱导,且在案发后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较强的改过自新意愿。四是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司法机关会委托被告人居住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进行调查评估,若评估结果显示社区能够接纳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那么判缓刑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若经济犯罪情节严重,如犯罪金额巨大、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被告人拒不认罪悔罪等,那么判缓刑的几率就会很小。例如一些金融诈骗犯罪,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给众多被害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下通常难以适用缓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