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赔误工费可能面临被索赔方采取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维权,若在法律程序中败诉,需承担赔偿责任及可能的其他费用,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还会面临强制执行、列入失信名单等后果。
在一些侵权或违约等情形下,责任方可能需要向受害方赔偿误工费。如果责任方不赔误工费,索赔方可能会与责任方进行协商。协商是一种较为平和的解决方式,索赔方会向责任方说明赔偿误工费的依据和合理性,要求其支付相应费用。若协商不成,索赔方可能会寻求第三方调解,比如请求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介入,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无法解决问题,索赔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仲裁或诉讼。对于一些合同纠纷,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有仲裁条款约定,就可以通过仲裁程序解决。仲裁具有高效、保密等特点,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而在大多数侵权纠纷等情况下,索赔方会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依据相关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如果认定责任方确实应当赔偿误工费,会作出要求责任方赔偿的判决。
一旦法院判决生效,责任方就必须按照判决内容履行赔偿义务。如果责任方拒不履行,索赔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有权采取多种强制执行措施,比如查询、冻结、划拨责任方的银行存款,查封、扣押、拍卖责任方的财产等。责任方还可能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俗称的“老赖”名单。被列入该名单后,责任方在很多方面会受到限制,如限制高消费,不能乘坐飞机、高铁等,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可能会被拒绝,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等方面也会受到限制等。所以,不赔误工费会面临一系列不利后果,责任方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