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故意欠款的人,可先尝试协商沟通,协商不成可保留证据走法律途径,还可借助第三方调解机构或采取一些合法的施压措施。
当遇到故意欠款的人时,首先可以尝试与对方进行友好协商。通过面对面交流或者电话沟通,向其明确指出欠款事实和还款要求,了解对方故意欠款的原因。也许对方存在一些暂时的困难或误解,通过友好协商可以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还款方案。例如,对方可能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希望延长还款期限,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确认对方有还款意愿,可以适当宽限时间。
如果协商没有效果,那么就需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包括借款合同、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这些证据在后续的法律程序中至关重要。有了充分的证据,就可以考虑走法律途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对方偿还欠款。一般来说,法院会根据事实和证据进行审理,并作出公正的判决。若对方在判决生效后仍拒不还款,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有权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
除了直接走法律程序,还可以借助第三方调解机构。比如一些专业的调解委员会,他们可以从中斡旋,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这种方式相对比较温和,也能节省时间和精力。
还可以采取一些合法的施压措施。例如,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可以向对方的亲朋好友说明情况,借助周围人的压力促使其还款。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侵犯对方的合法权益。应付故意欠款的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