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伙做生意为由诈骗立案,需准备好相关证据,向犯罪地的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对报案材料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会予以立案。
要明确立案的前提是有证据表明存在诈骗行为。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它是启动立案程序的基础。这些证据可以包括与诈骗相关的合同、协议,它们能清晰地呈现所谓“合伙做生意”的具体条款和约定;聊天记录也是重要的证据形式,其中可能包含诈骗者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内容;转账记录则能证明资金的流向,确定诈骗涉及的金额。证人证言也能为案件提供有力的支持,比如知晓事情经过的第三人的陈述。
选择合适的报案地点。一般应向犯罪地的公安机关报案,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如果涉及多地犯罪,可向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报案。在报案时,要详细、准确地向公安机关陈述事情的经过。从最初与诈骗者接触的情况,到双方如何就合伙生意进行沟通、协商,再到资金的交付以及后续发现可能存在诈骗的情况,都要如实告知。
公安机关会对报案材料进行审查。这一过程中,他们会判断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例如,审查是否存在虚构合伙项目、夸大盈利前景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以及是否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同时,还会考虑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要依据诈骗的金额、情节等因素来确定。不同地区对于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通常达到一定金额才会予以立案。
如果公安机关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该案件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就会予以立案,并开展侦查工作。若不符合立案条件,公安机关会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报案人如果对不予立案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