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诈骗,员工不被起诉的几率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员工是否知情、参与程度、在诈骗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等。若员工不知情且未实质参与诈骗活动,不被起诉几率较大;若员工明知公司诈骗仍积极参与,不被起诉几率则较小。员工可采取积极配合调查、如实陈述情况等措施应对。
判断员工不被起诉几率大小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从主观方面来看,如果员工确实对公司的诈骗行为毫不知情,只是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完成自己的任务,例如普通的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他们日常工作与诈骗核心业务并无直接关联,那么此类员工不被起诉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相反,如果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已经察觉到公司业务存在异常,但仍然选择继续参与,甚至为诈骗活动出谋划策、积极实施诈骗行为,那么被起诉的可能性就会显著增加。
从客观参与程度来讲,若员工仅负责一些边缘性、辅助性工作,且没有直接造成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不被起诉的几率也会提高。比如在诈骗公司中负责简单文件整理、设备维护的员工。而那些直接与被害人接触,实施诈骗手段,如打电话、发信息诱导被害人转账等行为的员工,被起诉的可能性就很高。
当面临公司诈骗案件时,员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工作,如实陈述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情况,包括入职时间、工作内容、是否知晓公司诈骗等。如实陈述不仅是公民的义务,也有助于司法机关准确判断员工在案件中的角色和责任。二是要主动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例如工作记录、聊天记录等,以表明自己没有参与诈骗活动或者参与程度较低。三是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能够根据具体情况为员工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在案件侦查、审查起诉等各个阶段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