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受害者可通过报警确定逃逸者身份,收集证据,与逃逸方协商索赔,若协商不成可申请交通管理部门调解,调解无果则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索赔。
在发生肇事逃逸情况后,受害者应第一时间报警。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因为警方有专业的侦查手段和资源,能够通过现场勘查、调取监控、走访证人等方式,尽力确定逃逸者的身份和车辆信息。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后续的索赔才有实际意义。
受害者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事故现场的照片、视频,自己的病历、诊断证明、医疗费用清单,以及因事故导致的误工证明、交通费用票据等。这些证据是确定赔偿金额和责任的重要依据。例如,医疗费用清单可以明确受害者因治疗所花费的具体金额,误工证明能证明受害者因事故导致的收入损失。
在确定逃逸者身份后,受害者可以尝试与逃逸方进行协商索赔。在协商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明确提出自己的赔偿要求,并说明要求的依据。可以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赔偿标准,如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
如果协商不成,受害者可以向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调解。交通管理部门会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交通管理部门会居中协调,促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若调解也无法解决问题,受害者则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受害者需要向法院提交相关证据,证明事故的发生、自己的损失以及逃逸方的责任。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判决生效后,如果逃逸方不履行判决,受害者还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