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欠款金额不大但欠钱不还的人,可先尝试协商沟通,若协商不成,还能采取申请支付令、申请调解、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等方式来解决。
协商是成本最低且较为温和的解决方式。可以与对方直接沟通,了解其不还钱的原因,尝试达成还款协议。比如约定分阶段还款,明确每一期的还款时间和金额,这样既给了对方一定的缓冲时间,也保障了自身权益。在协商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以备后续可能的需要。
若协商无果,可以考虑申请支付令。根据法律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申请支付令的优点是程序简便、快捷,费用相对较低。不过,如果债务人在规定时间内提出书面异议,支付令就会失效,此时债权人需要另行起诉。
申请调解也是一种选择。可以向当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机构申请调解。调解机构会居中斡旋,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这种方式通常较为灵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双方的关系。如果调解成功,双方签订的调解协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若双方在之前的借款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还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具有专业性、保密性等特点,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一旦作出,当事人必须履行。
如果上述方法都行不通,也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诉讼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解决方式。即使欠款金额不大,法院也会依法审理。在获得胜诉判决后,如果对方仍不履行还款义务,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通过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等方式来实现债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