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逃逸是否算案底记录,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若交通逃逸未构成犯罪,通常不会留下刑事案底,但会有违法记录;若构成犯罪,就会留下刑事案底。
要明确案底的概念。案底一般指某人过去违法或犯罪行为的记录,又称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在我国法律中,一般是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保存。
当交通逃逸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这种情况下,虽然不会留下刑事案底,但会在公安机关的违法记录系统中留下违法记录。此违法记录会记录该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可能会对其今后的一些特殊职业的政审等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报考公务员、参军等某些岗位的政审环节可能会审查到这一违法记录。
而当交通逃逸构成犯罪时,情况就不同了。根据《刑法》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旦被法院判定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就会留下刑事案底。刑事案底会伴随犯罪人一生,对其本人及近亲属都会产生诸多影响。例如,犯罪人在就业方面,很多行业会对有刑事案底的人员进行限制,像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职业基本无法从事;其子女在报考公务员、参军等涉及政审的环节,也可能因为直系亲属有刑事案底而受到影响。
所以,交通逃逸是否算案底记录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逃逸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来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