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管制相对轻一点。管制和缓刑在本质属性、执行方式、限制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综合来看管制对犯罪分子的限制和约束程度相对缓刑要低。
本质属性方面,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主刑,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在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下进行改造的刑罚方法;而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也就是说,缓刑不是独立的刑种,而是刑罚的一种执行方式。
执行方式方面,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社会上进行改造,其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但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在管制执行期间,犯罪分子要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按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等。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违反相关规定,可能会被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限制程度方面,管制的限制相对较为直接和具体,主要侧重于对犯罪分子日常活动的限制。而缓刑虽然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但在考验期内如果犯罪分子遵守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不过,一旦违反规定,面临的后果是执行原判刑罚,这在某种程度上给犯罪分子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从实际执行的角度看,管制是实实在在地在一定期限内限制自由,而缓刑存在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可能性。但总体而言,管制在执行过程中对犯罪分子的限制是持续的,而缓刑有不执行刑罚的缓冲空间,但违反规定后的风险也较大。综合对比,管制相对轻一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八条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