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其涉及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与民事、刑事案件有明显区别。行政案件具有特定的受案范围、审理程序等,包括作为案件和不作为案件等类型,其处理结果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保障和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都有重要意义。
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
1、行政案件的主体
行政案件的原告通常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就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是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例如,某企业认为当地环保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合理,该企业就可以作为原告向法院起诉环保部门,此时环保部门就是被告。
2、行政行为的范围
行政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作为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机关对公民的申请逾期不答复等。比如,公民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工商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未予办理也未给予答复,这就属于不作为的行政行为。
3、行政案件的性质
行政案件解决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争议,与民事案件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以及刑事案件中犯罪行为与刑罚的关系有明显区别。行政案件的审理主要是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也就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的范围。
1、具体行政行为
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征用等。例如,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作出的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当事人如果不服就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机关对企业的强制拆迁行为,如果程序不合法或缺乏法律依据,企业也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2、行政不作为
行政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法定职责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起诉。比如,公民遭遇不法侵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不及时出警处理,公民就可以针对公安机关的不作为提起行政诉讼。
3、排除范围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些行为通常涉及国家整体利益和公共政策,不适合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行政案件的审理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所遵循的步骤、方式和期限等。
1、起诉与受理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受理;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
2、审理前的准备
法院立案后,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并要求被告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同时,法院会组成合议庭,确定开庭时间和地点,并通知当事人。
3、开庭审理
包括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在法庭调查阶段,双方当事人会陈述事实、提供证据;在法庭辩论阶段,双方会就争议焦点进行辩论。法院会根据庭审情况进行审理和判决。
4、判决与执行
法院会根据审理结果作出判决,如判决维持行政行为、撤销行政行为、责令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等。如果当事人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综上所述,行政案件涉及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益纠纷,了解行政案件的含义、受案范围和审理程序等内容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行政案件的证据规则是怎样的、行政赔偿如何计算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行政案件方面有任何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