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释,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应取保候审,保释可能带来被保释人违反规定逃脱监管、保证人承担责任以及受害人不满等风险。
被保释人可能违反规定带来一系列后果。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等。若被保释人违反这些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会被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可能根据情况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例如,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擅自离开居住地,试图逃避司法机关的侦查和审判,就会面临上述处罚,导致之前的保释措施失去应有的作用。
对于保证人而言存在一定风险。如果选择保证人方式进行保释,保证人需要履行监督被保证人遵守规定以及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规定行为时及时报告的义务。若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对被保证人违反规定的行为未及时报告,会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比如,保证人明知被保释人要离开本地却未加阻止和报告,那么保证人就可能被罚款,若情节严重涉及犯罪,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保释可能引发受害人方面的问题。受害人可能会认为保释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机会继续逍遥法外,增加了自身再次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从而对司法机关的保释决定不满,甚至可能引发受害人及其家属的信访、申诉等情况,给司法机关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保释还可能存在被保释人在保释期间再次实施犯罪的风险,给社会安全带来威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条
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
(二)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