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融资涉及多种罪名,常见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等情形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集资诈骗罪根据数额大小,处五年以下、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这些罪名的认定需符合各自的构成要件。
非法融资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术语,在司法实践中,涉及非法融资的常见罪名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认定该罪需要满足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
2、集资诈骗罪
依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此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司法实践中有明确的认定标准。
1、非法性
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比如一些公司未获得金融监管部门许可,擅自开展所谓的投资理财项目吸收公众资金。
2、公开性
通过网络、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像某些平台在互联网上大肆宣传其高收益的投资产品,吸引不特定公众参与。
3、利诱性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例如承诺年化收益率高达20%甚至更高,以此吸引投资者。
4、社会性
指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不管是亲戚朋友介绍的,还是在街头随机招揽的人员,只要是不特定的对象都符合该特征。
集资诈骗罪与其他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1、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
如果行为人筹集到大量资金后,只是将极少部分用于实际的生产经营,而将大部分资金挥霍、转移,就可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比如一些公司筹集资金后,没有实际开展有效的业务,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豪车、奢侈品等个人消费。
2、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
行为人在获得集资款后,不顾资金的合理使用,随意浪费资金,导致无法返还投资者本金和收益。例如将集资款用于赌博等非法活动。
3、携带集资款逃匿
这是比较明显的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表现。行为人在集资后,携带资金消失不见,使投资者无法追回资金。
非法融资涉及的法律问题较为复杂,不同的罪名和情形有不同的定罪量刑标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准确区分不同罪名、判断是否构成犯罪等都是常见的法律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疑问,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解答相关法律问题。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