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合同需包含合同双方基本信息、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条款,且内容要清晰明确、合法合规。
一份完整有效的合同应具备以下要素和遵循一定的撰写规范。
合同双方信息:合同开头要明确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对于自然人,需写明姓名、性别、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等;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要写清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等。这有助于确定合同主体,明确权利义务的承担者。
合同标的:这是合同的核心内容,要详细描述合同所涉及的具体事物或服务。比如是货物买卖,要写明货物的名称、规格、型号等;若是服务合同,需明确服务的内容、范围、标准等。
数量和质量:数量要使用准确的计量单位和数字表述,避免模糊不清。质量方面,要约定质量标准,可以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也可以是双方协商确定的特殊标准。
价款或报酬:明确合同的交易金额或服务费用,包括金额的具体数值、支付方式(如现金、转账等)、支付时间和支付地点等。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履行期限规定了合同义务的履行时间范围,这对于确定双方是否按时履行合同至关重要。履行地点关系到运输费用、风险承担等问题。履行方式则要说明交付货物、提供服务的具体方式。
违约责任:为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要约定双方违反合同义务时应承担的责任。常见的违约责任形式有违约金、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的约定要合理、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解决争议的方法:可以约定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合同争议。如果选择仲裁,要明确仲裁机构;选择诉讼,要确定管辖法院。
合同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保密条款、不可抗力条款等。在撰写合同时,语言要准确、严谨,避免使用模糊、歧义的表述,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