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缓刑判决书下来后,需要按规定办理生效、执行等相关手续,包括与法院确认判决书生效时间、到执行机关报到、接受社区矫正等。
要明确判决书的生效时间。如果是一审判决,通常会有一定的上诉期,在上诉期内各方均未上诉的,判决才会生效。一般情况下,刑事判决的上诉期为十天,从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算。在此期间,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如果是二审判决,那么判决书一经作出即生效。
当判决书生效后,法院会将相关的法律文书送达执行机关。对于被判处缓刑的罪犯,执行机关通常是当地的社区矫正机构。罪犯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一般要求在判决书生效后十日内,持判决书等相关材料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报到之后,就正式进入社区矫正阶段。社区矫正机构会为缓刑人员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内容包括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按照规定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缓刑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以确保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
在社区矫正期间,缓刑人员还需要遵守其他相关规定。比如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如果违反相关规定,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缓刑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配合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保持良好的行为表现,争取顺利度过缓刑考验期,最终实现刑罚的目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条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